國考行測常識判斷的題目涉及各類學科各個領域,每年考的五花八門,包羅萬象,那今天上岸鴨為大家介紹與物質相關的解釋,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。
物質的含義
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。不依賴于人的意識,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。
知識點詳解:就比如山川湖泊、花鳥蟲木,人類社會,這些所有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、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是實實在在存在的,是萬事萬物共同具有的。我們把這種進行抽象的解釋,就稱之為“客觀實在”。
物質的存在方式
1.運動的含義:運動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。
知識點詳解:哲學上所講的運動,只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,現象的變化和過程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,從物體位置的推移;物理和化學性質的變化;有機生命體的新陳代謝;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等等所有都是在運動和變化。根據科學已達到的水平,物質運動分為五種基本形式:化學運動、生物運動、機械運動、物理運動、社會運動。
2.物質與運動的關系
(1)物質:是運動的承擔者,運動的物質,是運動的主體
運動:物質的固有屬性及存在形式,是物質的運動。
知識點詳解: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無條件的、永恒的、絕對的,所以世界上是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。
知識點詳解:機械運動的載體是宏觀物體,化學運動的載體分為:原子、分子、離子等,生物運動的載體就是生命有機體,社會運動的載體就是生產方式,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其實就是人的大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