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考備考過程中,很多考生常常會問,為什么知識點掌握了,但還是錯好多題,原因在哪呢?或者就是說,我都已經這么認真?zhèn)淇剂耍瑸槭裁闯煽儧]有提高呢?然后就會問一句我還有沒有成長空間。那如何在短時間內彌補我們的短板,找到自己的弱點,有效利用理論知識,提升自己成長空間。那如何找準自己的成長空間呢?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。
發(fā)展空間
可以把錯題分值定義為發(fā)展空間。然后套用這個基本公式:發(fā)展空間=總分—得分。雖然淺顯易懂,但很少有人去分析。其實是由兩個基本因素共同組成。這兩個因素的公式如下:
1.同化空間=單位分數(shù)·N。
2.順應空間=發(fā)展空間-同化空間。
同化空間:應該能做對的題,卻因為不能靈活處理而導致失掉的分值。從公式來看,N就是錯題,但是可以通過對照正確答案,再次獨立理解的題目數(shù)量;單位分數(shù)是指每道題的分數(shù)。也就是同化空間越小,說明掌握程度越高。
順應空間:反映了知識空白,也就是沒有接觸的知識點。順應空間越大,需要查缺補漏的就越多。
這兩個公式結合起來,就可以做一個自我的綜合評估了。那我們怎么去運用能力發(fā)展空間模型呢?
首先應該是不斷縮小自己的順應空間,可以通過官媒,歷年真題,考題等來學習彌補自己的知識空白,提升自己儲備常識,為考試做好準備。
另外,就是要不斷縮小自己的同化空間,也就是要把學到的東西靈活掌握。只有平時大量練習題目,畢竟每個知識的了解到掌握都是有一個過程。只有按照有序的步驟、由易到難的過程,并養(yǎng)成相應題型的解題思維,和對題目的敏感,方能達到效果。
可以多利用做模擬卷的得分狀況和“能力發(fā)展空間模型”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,不斷調整方向。希望這個模型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。